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爸爸,妈妈人为什么会死?
  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去哪里?死亡会不会痛?为什么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别人?死是不是睡着?我还能看到死去的他吗?我可以活到像他那么老吗?难道医生、护士与医院没有办法让人不死吗?
当儿童忽闪着疑惑的眼睛,将这些叮当作响的问题摆在我们家长和教师面前的时候,死亡教育,已无可回避。
  死亡一直以来都是个很严肃很沉重的话题,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跟孩子谈论什么是死亡。可是孩子一天天长大,死亡是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当家里的年长的亲人离开人世时,孩子还是要遇到死亡。
把"死亡"捏造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很多的父母喜欢这样做,受故事的诱惑,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地掉进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而将"死亡"残酷的一面忘得干干净净。父母以为用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远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将他们永远保护在没用伤痛的世界里。但这决不是一种健康的手法,因为往后他们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
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
这种方法孩子比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抚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亲人或宠物的不安和伤心。但或许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对死者,怎么去那么久?而产生抱怨,或认为他们不跟自己说声"再见"就走而怀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来代替死亡告诉孩子,也不是一种很恰当的方法。
他在睡觉
很多大人会跟孩子说死亡就是"安安静静的睡觉,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在这样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关于这点,身为父母的应该特别注意,否则孩子可能会害怕睡眠,甚至恐惧一睡就会不起,所以要帮助孩子理清死亡与睡眠的差别。
  孩子总是模仿家长和身边成人的行为,并以此作为"榜样",当家长能够应对当前的状况,很有可能孩子也会有比较好的表现。但是如果问题被隐瞒或者不公开讨论,孩子就会解读为有很可怕的事情在发生,甚至比已经发生的还要糟糕。而灾难后孩子最害怕的是:这种事情会再次发生、有人会受伤或死去、他们会被和家人分开、他们会被抛弃、单独留下。
不同年龄的孩子在面对灾难和死亡,又会怎样表现他的害怕、无助和悲伤呢?
学龄前(3~6岁)
1、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2、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多 "魔法思维",他们会以为他们做了什么或想了什么造成了这件事。   
儿童(6~12岁)
1、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行为退化到以前,或者表现出问题。
2、如果他们特别活跃可能表示他们希望回避那些还无法把控的感受和情绪,甚至是不敢去体验的情绪。
青少年(13~19岁)
1、青少年对死亡有抽象的概念,有些人开始思考死亡后的"后世"。
2、可能会把事情理想化或浪漫化,这反而使得悲伤更痛切。
3、他们认为死亡是可以返回的,他们认为他们做什么可能死去的人就会回来。
4、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身体症状, 例如肚子疼。这其实是表示他们需要关爱。
3、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身体症状, 例如肚子疼。这其实是表示他们需要关爱。
4、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死亡有具体的概念(例如人不会感到疼了)。
3、即使这个年龄阶段也可能会出现身体症状,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
4、他们受到同龄人对此事的反应影响。
5、他们感受到很强烈的愤怒,内疚及情绪抑郁。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死亡?
  1、说个家族故事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可从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头。专家曾建议,可以在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的照片翻阅,跟孩子说说父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记忆中已逝的爷爷奶奶,他们从哪来?做什么?生了几个小孩?他们那时喜欢玩什么?吃什么?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也可以陪孩子把这些故事画下来,在画图说故事中,逐渐了解生与死。
  2、拿宠物当媒介
  很多宝宝喜欢养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宠物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让孩子观赏《狮子王》,当看到小狮子辛巴的爸爸死去,电视机前的孩子会跟着掉泪,其实就是在"演练"悲伤,学习让情绪有出口。
  3、在游戏中谈生死
  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的书里提到,透过绘画、游戏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或面对死亡。这几年,国内也出版了一些与死亡主题相关的童书绘本,透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讲小男孩布鲁诺的爷爷过世了,他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所以一开始他非常愤怒,因为爷爷答应带他去钓鱼,却什么也没说就去了天堂,他的胸口经常感觉刺痛。面对爷爷的死亡,布鲁诺经历了疑惑、痛苦与悲伤,最后他终于明白,心中的爷爷就像照片上那样微笑着,继续活在自己的记忆中。
  4、从大自然知生死
  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有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诞生了"。
美国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到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学校实施死亡教育的课程。在"死亡课"上,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美国有一本书叫《一片叶子落下来》,发行量已经超过1800万册,非常适合3岁至9岁的孩子。这本书从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最为生机盎然,到秋天的红橙,最后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与平静,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们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英国
  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德国、法国
  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法国成立总统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生与死的社会控制问题。

关于我们  丨  我的账户  丨  隐私政策  丨  在线投稿  丨  相关服务  丨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09:00-15:00)
电  话:010-52523356
邮  件:ask060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