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
【农村教育】
【教育问题】
【乡村教育】
【乡村文化】
农村家庭教育
家长的错误观念
  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落后。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没有明确要求,认为"树大自然直"。如在孩子的读书问题上,抱着能读则读,读到哪里算哪里的想法,不苛求孩子上大学,也不奢望孩子靠读书学知识发家致富,让孩子读书只是"例行公事"。不少父母说是"还债",让孩子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就还清了债。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的问题远不如家庭经济建设重要,认为一个人的能耐以房子为标志,有多大的本事看你能造多大的房子。所以越是贫困的农村,家长对孩子越放任自流。
家长态度的差异
  一些家长的重男轻女思想大大挫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的家长对儿子和女儿的学历要求不同,这样就影响了部分子女的教育水平。农村家庭一般有两个孩子,少数家庭有两个女孩一个男孩,这些家庭中的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父母往往喜欢或更喜欢其中一个孩子,或者干脆只喜欢男孩,不喜欢女孩,在吃、穿和言语态度等方面有明显差异,结果使不受喜欢的孩子与家长在感情上产生对立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偏爱以性别差异为主要原因,甚至影响到农村学校里的教师。远远超过男孩,造成小学高年级以后的女孩学习成绩普遍不如男孩。一些原本成绩较好的女孩成绩下滑,老师也因此偏爱男生,一些要强的女生还因此出现心理失衡问题。
家庭内部教育目标不统一
  农村家庭中,几代同堂的情况比较多,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存在要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在农村,家庭中严父慈母的角色反差太大。许多孩子在父亲面前百依百顺,但并非心悦诚服,因为大多数父亲采取的高压政策让他们不敢直言;而在母亲面前,孩子则说一不二,母亲只能一味地迁就顺从孩子,对他们有求必应。孩子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形成不诚实的心理品质和双重性格。
父母文化水平的影响
  在农村,有些家长文化水平低下,因而他们的学识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使孩子觉得父母无能,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藐视心态,不愿意跟父母交流。父母也觉得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听话,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两代人的隔阂也就越来越大。而父母本身学历的低下也会使家庭生活中缺乏一种学习的氛围。许多家长认为,学习知识孩子的义务,自己根本就用不着在学习,他们缺乏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不懂得要先了解孩子的问题,再找出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而往往是采取"高压政策"或"放任自流"的方式。另外许多家长不注意言传身教,只会要求孩子,却不注意自身应该树立怎样的榜样,影响了对孩子教育的效果。
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
  在农村,许多家庭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要么独自在家,要么托付于亲戚家。有的是父母的一方成了留守家长,但是一个人操持家务、田地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孩子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少,寄养在亲戚家里又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久而久之,产生了不乐于与别人交往的心理,极易形成孤僻或骄横的心理。有些孩子甚至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搞些恶作剧,并逐渐产生暴力和破坏行为。
相关链接:
图 片
农村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在农村,家长不懂幼儿教育规律,只有望子成龙之心,只注重知识传授,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父母常为自己幼小的孩子能认多少字、算多少 题感到自豪,要求幼儿写很多家庭作业,限制他们玩耍……为迎合家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严重。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行为规范方面
  要求幼儿象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 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驯顺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不得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不许玩小动 作,不许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不许追逐打闹,不许跳跃奔跑,不许高声喊叫,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做好上下一课的准备。

2、在学习知识方面
  要求幼儿象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象小学生那 样听课,象小学生那样学知识,象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教学内容方面,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注重读、写、算的学习, 许多时候使用的是城市化较强的课本,没有突出小孩子所处的环境内容。教学 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统治着课堂,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 少生动的游戏,干巴巴的说教索然无味;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要求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写字。
相关链接:
乡村文化教育
农村文化是什么
  在广义上,"文化是一个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其他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一切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文化具有时空性,它包括"各种不同国家、时期里的特殊与不同的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内部,社会经济团体的特殊与不同的文化"。而本文中所说的农村文化,则是指当前存在于中国农村这个地域中的、蕴涵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中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其他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一切其他能力和习惯"。农村文化需要我们用多元化的视角去理解,而不应简单地把它看作一种愚昧、落后的文化体系。
农村文化教育知识体系
  现有的农村教育中,知识是以城市文化的"现代"标准来界定的。在这个意义上,农民的实践智慧和农村中许多隐性的文化资源就无法成为课堂上的"法定"知识,或者被视为"劣等"的知识而无法进入课堂和孩子的观念之中。这就造成三种不良后果:一是农村文化没有成为教育资源,二是以城市文化为主的知识不能适应农村受教育者的生活需要,三是农村和城市的受教育者在面临同样的升学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境地。
  其实,在农村教育中,农村文化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农村生活家族本位的思想,可以养成学生的孝悌精神,有利于改善年轻人的家庭观念;农村生活的伦理资源,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与人相处,有益于矫正当下单子化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农民对士地的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的态度,有助于控制甚至消除当今社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为所欲为地掠夺的行为。
  农村教育的课程应该留有农民实践智慧的一席之地,这种智慧不仅包括千百年来农民在生活中积累的与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显性的与隐性的知识,更包括对生活和土地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责任感。这种价值观即使在离开农村的人身上也会发生效应,至少使他不会歧视农村。依托农村文化的农村课程资源也可以适度向城市推广。课程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可以改善农村学生在未来竞争中的不利境地,同时改变课程中城市文化一统天下而农村学生不能适应的局面。
相关链接:
电话:010-52523356 邮件:ask060s@126.com 本站域名:www.060s.com & www.86-s.com
Copyright 1998-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
京ICP备0500914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