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但教育心理学家认为:适当、适时、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
什么是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的最高境界乃是不用惩罚。惩罚就是制止人不去做某事,是一种消极的做法。正因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做法,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时不用,倘若积极地去实行,就变成什么也不能做了。人性是趋乐避苦的,使人快乐的事物就是善的,使人痛苦的事物则是恶的,因此引导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赏善罚恶,其目的在于使人的行为更合于人性。因此惩罚的目的不为别的,只为使人更好地成为一个人而已。惩罚仅在于告诉人,除了不合于人性的,其余的你都可以做。既然惩罚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那么在教育当中是经常要用到的。在教育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惩罚的手段,使受教育的对象能够顺利地成长为一个人,便是惩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了。
教育惩罚的界定
教育惩罚的含义
  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旨在使学生受到警示,控制其不良的思想、行为。它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教育的惩罚应当是一种"合理惩罚"。所谓合理的惩罚,就是施罚主体遵循相关的规定,以尊重受罚者人格为前提,结合受罚者的年龄、个性、心理承受能力及犯错的动机、情节、危害程度,按照科学的处罚原则与规范的程序,针对受罚者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
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惩罚,应当对惩罚与体罚加以区别。所谓惩罚就是严厉的处罚。体罚则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的错误的教育方法。由此可见,体罚是排除在惩罚之外的。提到惩罚就想到体罚是对惩罚理解的泛化。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人身的伤害和精神的折磨,而惩罚是一种教育,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体罚是对学生实施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悖于道德,是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
惩罚与奖励的关系
  惩罚和奖励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惩罚,奖励就不能充分显示其扬善功能;没有奖励,惩罚也不能发挥其惩恶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惩罚与奖励一样,都是教育者常用的激励手段,在教育行为中两者缺一不可,目的是制止被教育者与群体目标不一致的行为。因此,教育过程中,有人得到表扬,有人受到惩罚,都是正常的。如果说赏识教育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行为的话,那么,惩罚教育对于抑制和规范人的消极行为则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两种教育方法互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发展。
教育惩罚的分类
  1、合理惩罚与不合理惩罚
  (1)合理的教育惩罚具有几层含义:①合乎法律规范。教育惩罚应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②合乎道德规范。教育惩罚应在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③具有教育性。教育惩罚应该符合教育要求,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合理的教育惩罚既是合法的、合道德的,又是有教育性的。
  (2)不合理的教育惩罚,也称劣性惩罚,是指学校组织或个人采用不当手段,试图消除受教育者某种行为的惩罚方式。劣性惩罚一般有劳动惩罚、言语惩罚、体罚及经济惩罚等表现形式。不合理的惩罚是违反法律规定、道德规范或违背教育规律的惩罚。

  2、教育性惩罚与强迫性惩罚
  (1)教育性惩罚以教育批评、劝诫等为主。
  (2)强迫性惩罚则是施以强迫性力量对犯错者进行的惩罚。强迫性惩罚可分为物质性惩罚和精神性惩罚。物质性惩罚是指实物和金钱的处罚,如罚款、没收实物、要求赔偿等。精神性惩罚指进行精神性的处罚或控制,如对犯错误者给予批评、通报、褫夺某种荣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开除等处分。此外,根据惩罚的效用,可以把惩罚分为有效惩罚和无效惩罚。

  3、主动惩罚与被动惩罚
  从惩罚的主客体角度来看,它可分为主动惩罚与被动性惩罚。主动性惩罚,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而接受的处罚。被动性惩罚,是指学生未意识到或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拒绝接受教育,被动地接受惩罚。

  4、正惩罚与负惩罚
  从心理学角度对惩罚进行分类。在行为心理学中,惩罚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它指的是某一行为的结果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的过程。根据行为出现后的刺激物的不同,可以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5、正式惩罚与非正式惩罚
  根据实施依据,可将惩罚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惩罚,是学校根据某些正式的成文规定,如某些法规、学校管理条例、学生守则、纪律规定等,按照一定的程序,由学校中的专门部门对学生相应行为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非正式的惩罚,是由教师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对学生实施的惩罚。

  6、代偿式惩罚与剥夺式惩罚
  代偿式惩罚,以增加额外的课业或其他工作任务为惩罚措施,其特点是给予学生不想要的东西。剥夺式惩罚,以减少或剥夺学习任务(或学习动机)为惩罚措施,其特点是拿走学生想要的东西。

  7、惩罚的其他分类方式
  (1)从惩罚的性质来看,有正当惩罚与不当惩罚。正当惩罚是与学生的不良行为相称的惩罚。不当惩罚则是与学生的不良言行不相称的惩罚。不当惩罚是由于教师权力使用不当,从而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
  (2)从惩罚的起因看,有因为学习不良而罚和因做错事而罚。
  (3)从惩罚的实施来看,有随意惩罚和按约惩罚。
  (4)从惩罚的结果看,有抵罪性惩罚和报应性惩罚。前者带有明显的专制性、专断性,是强迫学生接受的惩罚。后者无需从外部施加强制性惩罚,有过失者就会受到来自周围的压力。

惩罚孩子的学问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如果惩罚过重会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指明“出路”不含糊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者什么标准。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辞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
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讽刺挖苦最忌讳
  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的自尊。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教训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或者根本就没听。
有趣的惩罚方式
  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有趣"惩罚"方式:
  1、规劝。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2、没收心爱的东西。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各国惩罚孩子的方式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电话:010-52523356 邮件:ask060s@126.com 本站域名:www.060s.com
& www.86-s.com Copyright © 1998-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
京ICP备0500914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4726号-1